蒋先赞简介
蒋先赞,男,教授,1952在重庆市行政干部学校参加工作,1954年始任职重庆市第二机械制造工业学校教研室主任,1982年任渝州大学机械系办公室主任、包装系主任。1993年退休后,被渝州大学成人教育学院返聘为办公室秘书。工作期间,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1993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深受学生拥护和爱戴,被学生亲切的称为“蒋机床”。
蒋先赞老师回顾了从1954年开始在重庆市第二机械制造工业学校任职,到二机校和渝州大学合并,再到渝州大学和重庆商学院合并为重庆工商大学以来发生的故事,为我们讲述了那段艰苦奋斗的峥嵘岁月。
标题:心怀青云之志,擎举不拔之力
口 述:蒋先赞
时 间:2021年12月23日
地 点:重庆工商大学图书馆会议室
采 编:蒲俊霖 唐蕊
摄影摄像:向文佳 郑伊辰
材料整理:蒲俊霖 郑伊辰 唐蕊 胡宏 袁艺
编 者:郑伊辰
正文
我从1951年开始参加工作,后来被调去重庆市行政干部学校读书,因为拥有为数不多的高中学历获得了培训、补习的机会,后再进入重庆大学读书。从重庆大学毕业后分配到重庆市第二机械制造工业学校工作。从那时起一直到之后的与渝州大学合并、与重庆商学院合并我都是学校发展的见证者。
初生牛犊,忆二机校外出实习难忘时光
那时候有趣的故事真的很多,我记得那个时候因为年轻,初生牛犊不怕虎,经常一个人带着同学出去实习,丰富社会阅历,我印象比较深的就是到昆明和上海,现在想起来真的挺大胆的。
先说去昆明吧,路途中三个问题比较棘手。那个时候到昆明要坐五天汽车和一天小火车,我带的又是98个人,三辆汽车,三辆卡车,一起向昆明开。那时候交通不像现在这样方便,车少人多速度也不快,特别容易晕车,要去外地的话还要坐几天,所以车载的人多,晕车的人也多,就我一个人带队,其他全是学生,我就想到两个办法:第一把学生的行李和信息图板放到卡车车顶,每辆卡车安排一张“幸福床”,凡是晕车的人就到前面的“幸福床”睡一会,身体舒服一点再到后面坐,解决了同学晕车的问题;第二是吃饭问题,人多口味差别大,众口难调,我就安排生活委员带同学们去结合每个人口味买了吃就是,当时是学校还建立不久,一九五几年,那时候也不像现在有发票,所以我就让生活委员拿着钱跟着每个同学去记账,回来以后才好报账,结果不知道怎么的有些账报不了,出入账目被搞错害的我三个月的工资都被赔进去了。更有趣的是后面我们到遵义一个餐馆吃饭,老板看了花名册统计人数后劝我们吃套餐,但恰恰他不知道的情况是我们的同学大都刚刚已经晕过车了,正是特别能吃的时候,以至于老板临时蒸了三次米饭都被同学们吃光了。老板准备的菜吃光了,同学们就在街上买些咸菜、盐蛋接着下饭。后来,老板悄悄给我说,老师,要不招呼大家不吃了嘛,我遭不住了,三锅饭都被吃光了,这个米饭成本有点遭不住哟。第三是路途上的住宿问题,原本我们的住宿是已经定好的,司机师傅也要跟我们一起住,每一次旅店入住时,我们到店,旅店就几乎满员。但是沿线各种旅行团以及家庭一家几口自行外出的到时也要住旅店,而且基本上都是老人、小孩、妇女,于是会经常出现他们找旅店老板交涉,让老板来和我商量,能不能让学生吃点苦,照顾一下这些老人和小孩,让他们先住进房间。虽然我们也很累,但还是乐意帮助他们。
路途中也有相当惊险吓人的突发情况。有一次我们三辆卡车有一辆抛锚了,老式传动轴的车子速度快时很容易翻车,但幸好司机驾驶经验丰富,突发状况出现时他一下子刹住了车,有惊无险。到了“九道拐”那段山路很难走,弯弯曲曲歪七倒八的,学生们坐在车里左右摇晃颠簸得都叫苦连天。面对此情此情,我提醒司机每开一段路就让大家歇一歇,毕竟保证安全是首要,同时,还可以带着同学们去欣赏一下沿途山路的风景,去采采花、摘摘野果什么的。记得第二天恰巧就是“五一劳动节”,同学们很浪漫有情怀,他们把在路边采来的杜鹃花,在每辆车的前面扎成一朵大红花,再给每一位司机戴一朵大红花,在遵义凡是可以通车的路,我们都开着车去“炫耀”了一番。到了昆明,我们在黑龙潭实习,那个地方很偏僻,我们住在地主给守墓人盖的房子里,每天走到工厂要走半个多小时才能到。每当晚上附近一片漆黑,所以大家不能乱跑。有一天晚睡时候两个同学失踪了,第一感觉,我猜他们应该是走丢了,周围没有什么标志,估计是找不到路回来了,所以临时想了个办法:叫同学爬到树上拿晾衣杆撑起煤油灯,跑丢了的同学看到这灯后,才找到路回来。
带学生去上海实习也挺有趣的,那一次我只带了一个班的同学,当时坐船去,因为一些同学路途中下船贪玩,没能赶上原定班次换乘,不得已只能等下一班次轮船。同学们就在船上和旅客朋友们一起开晚会,表演节目,大家都开心得不得了,以至于到达上海目的地时大家都不想下船了。到上海以后实习单位安排有人来接我们,但是我听不懂他们的方言,我记得我学会的第一句话就是“阿拉重庆银”(我是重庆人),当地人一听就明白了,就直接叫车接我们到厂里去。
亦师亦友,二机校与渝州大学合并顾虑重重
在二机校的那段时间,我对同学们要求很严格,他们上课迟到我就让他们站在门口听直到那节课结束,夏天穿拖鞋的一律不得进入教室,但是和同学的关系也很亲密,那个时候我们和学生都是同吃同住同劳动,我们大家一起在食堂打饭,那时候没有教师宿舍都是和学生一起到学生寝室休息,一起种树、挖红苕、大扫除,一起搞娱乐活动……有些时候我们太忙了忘记吃饭,同寝室的学生还会给我打一份饭菜等我回来吃……在二机校那么多年,要说对二机校最有感情的人,我肯定算一个,不仅是对学校,还是对我的学生。我记得最清楚的是,当年二机校领导与渝州大学领导商谈合并的时候,我是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的。当时有几个老师反对,我是最凶最强烈的的那一个。因为我觉得和学生们在这个学校这么久了,早带出感情来了,而且是很深的感情。大家都觉得二机校一直在教学和学生管理等方面,做得都比较好,大家心头想如果合到一起,好像打乱了我们整个局面,万一到时候合并了,同学们不适应,老师教学计划被打乱,教学工作没办法开展怎么办?合并了之后万一学生之间闹矛盾怎么办?师生关系处理不好怎么办?那时候反对都反应到上级去了,后来跟领导商量,谈了几天几夜,最后服从上级安排,我也还是选择留下来,后来和渝州大学、重庆工商大学都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高瞻远瞩,参与创立发展壮大包装系
因为要成立包装系开设包装这一个新的专业,所以我把当时的潘慧珍书记从负责学生工作调出来,做党支部书记工作。当时刚设立系的时候很缺人,像办公室主任、教学秘书,辅导员之类的什么人都没有,全都要一个人一个人地安排。包装系成立了过后,潘书记同时兼任着机械系跟包装系两个系的书记角色,我和潘书记搭档把包装系慢慢地发展了起来。毕竟是新成立的一个系,我和潘书记想着我们这种理工学校没有偏文艺一点的专业丰富同学们的知识框架结构,所以我们就到其他学校去汲取经验,招生我们也是规范严格,我们亲自坐镇招生,后来又创办了包装装潢艺术设计专业,一直负责包装这边的工作。那时候我和学校的木匠关系比较好,专业要做展览,我就麻烦他用边角余料帮我做几个画板,结果他做了几十个画板,我们就把学生的画作展览出来,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我现在住的养老院有四层楼,我办了一个生活与健康的板报,每一期有十篇文章,平时我就把电脑带着去,编辑的时候就把床滕开,选一些符合老年人实际的文章,包括文章的标题、字体、填涂颜色都是我负责,正是因为有了之前在包装工程的经验,所以这些板报做起来也比较的得心应手,养老院的老人们都知道,我是工商大学的蒋先赞老师,这样说起来我也没给我们suncitygroup太阳集团丢脸。
退休之后,关心学校发展积极参与活动
从以前的二机校到渝州大学又到重庆工商大学,每一届的领导我都很熟悉的,都是以前从二机校再到工商大学培养出来的那些人才。你看培养这些人才成长到现在真的很快,走到现在也是非常的不容易。校庆很多学生回来都会感谢学校,渝州大学也好,工商大学也好,很多已经都在各个高校当了领导,有的在我们学校也当了领导,也有的在市里面机关工作包括市团委工作的都有。他们都很感谢学校老师对他们的教育和关心,所以他们都希望学校越办越好。无论是现在还是以前,和学生搞好关系都是很有好处的。作为一个老师,处理好师生关系是最重要的工作。这是因为;第一,和学生的感情好,任何工作开展就变得很容易。举个例子,以前学校办了一个音乐班,音乐班只有9个学生。我们当时请外面的人来上课,我们学校的教职工于小川本身是音乐专业的,他可以教音乐,我们隔壁就是一个广场,需要学校组织一台晚会,敢不敢干?9个人一台晚会,起码要演两个钟头以上,干不干?当时我就问了我们音乐班的同学,问他们愿不愿意办这场晚会。本来学校问过他们,他们不愿意,但因为他们跟我关系好,他们还是去组织了一场晚会,效果也非常好。第二,师生关系好,学生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压力都会很小,课上是师生下课就是朋友,跟我们同学的关系该干嘛干嘛,他们以前还叫我“蒋机床”,因为我是上“机床”课的老师。六十周年校庆,当时朱柏兰副书记还在这里,我担任了suncitygroup太阳集团的校庆联络人,我去找我的学生,别人给他说有个姓蒋的老师找你,他一点都记不清,后面一说叫什么“蒋机床”,一问又是机械学院的,那一下就想起来了。我之所以能够联系到那么多学生,那都是因为那些同学晓得我是跟学生关系很好的老师,返校学生甚至还列了个名单、电话、他们各个区联系人,都有名单。为什么我组织得起来,主要是我跟那些同学关系都挺融洽,那些同学一听是蒋老师在筹划,都很积极踊跃的回应,甚至还募捐了一些钱,聊表心意,60年校庆,suncitygroup太阳集团回来参加校庆的人是最多的。那时候suncitygroup太阳集团的人是最多的,也是最活跃的,因为我们师生关系真的很亲密,他们也愿意回来看看母校。正好借着校庆这个机会回来看望老师,同学之间团聚叙旧。
发扬传统,七十周年校庆送上祝福
祝福我们重庆工商大学一天比一天更好!在学校各位领导带领下,师生员工齐努力,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再创辉煌!愿我们的学生发扬历届学生传承下来的光荣传统,不管是在在何处,不管是做什么工作,都一定发愤图强,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心系母校,共促母校越来越好。
刘静 |
发布时间:2022年12月15日 16:08 |
浏览量: